笔墨之间养精神 看“90后”长者续兰亭新篇 | 宋韵·春趣集
发布时间:2025年04月03日
浏览量 : 13

         文化颐养需要“童子功”吗?杭州金色年华退休生活的长者们用一场《兰亭集序》书画作品展作出回答——这群平均年龄84岁、最年长者已达94岁高龄的书画爱好者,以60余幅笔力遒劲的《兰亭集序》临摹作品,诠释着“艺术没有年龄界限”的真谛——只要心怀热爱,艺术之路永远向求索者敞开。

微信图片_20250403101123.jpg

书画班结业的“仪式感”

有“艺”可学:零基础书写颐养新篇Art

        展厅内,84岁的沈锦仙老师正与金色艺苑的“同事们”调整最后一幅展品。作为书画班教学负责人,他见证着48位银龄学员从握笔生疏到挥毫泼墨的蜕变。展厅入口处,94岁朱阿姨的《兰亭集序》临作格外引人注目。为了这幅作品,她整整半个月伏案练习,废稿算起来有近20张。最终呈现的虽非尽善尽美,但正如同来观展的阿姨感慨:“要说书画造诣,咱们还差得远;可论初学劲头,这份用心就是满分!”

组团:沈锦仙老师向社区代表杜总赠送书法作品

         金色年华社区将“文化颐养”理念融入日常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银发学习生态,金色艺苑便是其中重要实践平台之一。社区通过金色艺苑、书画展厅、音乐教室等专属学习、交流、展示空间的打造,搭建起“老有所学-老有所乐-老有所为”的成长阶级:从零基础的书画班到逐渐成熟的民乐队,从走廊转角的作品展示到社区春晚的大舞台,长者们把学习书画时坚持的耐心、排合唱时培养的默契,一一化作颐养生活的亮色。

共赴学习之乐:文脉传承映照夕阳红Art

        为筹备这场以“兰亭集序”为主题的结业展,学员们展开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。周叔特意赴绍兴兰亭考证碑帖版本、陶老师夫妇携手创作参展作品、最属风雅要数“老友团”,在感受曲水流觞的雅韵间讨论字间疏密。正如老友团的一位阿姨笑言,“从前总想着字要漂亮,如今才明白,这里藏着的闲情最养人。”

微信图片_20250403101147.jpg

图:开幕式上,陶老师做作品创作分享

        开幕式上,参展者认真欣赏着作品,分享着共同成长的喜悦:有人将课表排得比退休前更满,有人在切磋技艺中结识知音。正如一位参展的学员所说,“年轻时追求老有所养,如今方知老有所学才是真谛”道出了银龄群体的心声。

文化颐养:让银龄生活自带墨香Art

        当银发浪潮席卷中国,社会对“老有所养”的讨论往往止步于养老金、医疗护理和一日三餐。但金色年华的书画展给出了更深的叩问——90多岁的长者一次次俯身临摹《兰亭集序》,他们握住的不仅是毛笔,更是书写生活的宽度。《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发展报告(2019)》也指出,中国有超过一半的高龄长者感到孤独。孤独背后,藏着无数被折叠在短视频与保健品广告之间的“精神荒原”。这场横跨2024-2025年度的书画展,不仅延续着永和九年的兰亭风骨,更是对抗“精神荒原”的生动实践。

组图:2024年金色艺苑四季主题展图片精选

         文化颐养的实质,是把“活着”变成“生活”,用意识力量对抗衰老,让长者在精神世界中保持年轻。春日暖阳中,“金色艺苑”文化品牌持续释放活力。这个由社区与住户共建的平台,已构建起涵盖书画课程、主题展览、交流沙龙的立体化颐养生态。数据显示,社区文化课程参与率连续三年递增,部分课程甚至“一位难求”。银发浪潮终将漫过我们每个人,但潮水中不该只有生存的礁石,更该矗立起精神的灯塔。当94岁长者笔下的《兰亭集序》与23岁员工手机里的电子帖同屏展出时,我们明白:养老的终极答案,藏在每个生命对美的永恒渴求之中。